老谋子又开始营业了—新片《狙击手》已经开机两三个月了。
你是不是都没有听到什么?
作为国师的张艺谋,新片开机,又是首次和女儿张末联合执导,号称“国内首部聚焦抗美援朝狙击手故事的新片”
该有的噱头、该有的流量,都应该有。
要是搁以前,不来几十个热搜,都对不起“张艺谋”这三个字。
可偏偏,《狙击手》的开机,并没有溅起多少水花。
就拿今年来说,张艺谋的《一秒钟》不仅因为技术原因迟到了一年多,而且票房也仅有1.3亿。
张艺谋在不知不觉间,已经不是那个在市场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国师了。
也不再拥有对票房的绝对话语权。
在某种程度上讲,张艺谋现在有多“平庸”我就有多怀念曾经那个给我们带来了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张艺谋。
其中,以《菊豆》最为典型。
浓郁的色彩、大胆的构图,不仅留给了观众难以忘怀的视觉记忆,还完美地把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文化、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十分具象化地表达了出来。
但大胆、直白的表达形式,以及备受争议的内容题材,使得这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
一方面,因为《菊豆》比较敏感的故事题材—侄婶偷情,以及中主要人物形象过于“丑陋不堪”使得这部在国内的口碑十分差,被认为是故意丑化国人取悦西方人,而且还一度被禁。
另一方面,《菊豆》在国外备受欢迎。
1990年在上映之后,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接连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金棕榈奖提名。
这一成就,在30年后的今天,依然少有华语能够做到。
那么,张艺谋这部30多年前的,为什么会墙内开花墙外香呢?
01十分具有争议的故事和超前卫的题材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一个偏远的小镇上。
杨是当地一个有着生理缺陷、性格极其自私且暴戾的染坊主,为了延续香火,他相继娶了两个老婆,但都被他折腾死了。
侄子杨天青是他收养的邻居的孤儿,说是好心收养,实际上是被他当成了免费的苦力。
杨天青在杨的眼中,还不如一头牲畜重要。
当杨天青外出送布,跋山涉水,很多天才回来时,杨非但没有一句关心的话,反倒恶语相向,咒骂天青怎么没有死在外面。
开口说的唯一的关心话,也是问马怎么瘦了。
杨天青没有一句反驳、甚至是辩解的话,只是唯唯诺诺地听着杨无理由地训斥,脸上还挂着卑微讨好的笑容。
所以杨天青表现出来的性格,是懦弱、无能的。
菊豆,作为杨娶回来的第四个女人,她悲惨的遭遇和结局,是这叔侄俩人共同造成的。
杨天青作为一个年近四十还未碰过女人的男人,面对着年轻漂亮的嫂子,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原始的情感。
他开始有意无意地偷看菊豆,借着墙洞偷窥菊豆洗澡,在深夜听见菊豆被杨折磨得惨叫声,还想着拿刀冲上阁楼解救菊豆。
可是一到楼梯口,却怂了,只知道拿着杀猪刀狠狠地砍在木楼梯上。
菊豆呢,她没有更好的选择,她清楚自己的命,就像她听见杀猪时猪发出的嚎叫声之后,对杨天青说的那句话:
猪在哭它的命。
所以,尽管杨天青怯懦、胆小,但总比凶狠、残忍的杨好太多。
菊豆只能将心地善良的天青当成她的救命稻草。
猪在哭它的命,菊豆又何尝不是在认命呢?
当菊豆发现杨天青偷窥她洗澡的小洞之后,起初她作为女人的羞愧之心,首先想到的是将草料把那个洞口给掩盖起来。
但当她再三被杨折磨之后,那个小洞反而成为了她最后的希望。
洞口不大,可足够杨天青满足他的偷窥欲,也足够一束光,透过那个洞口,照进菊豆的内心。
她当着他的面,脱下他们之间的遮羞布。
她当着她的面,不再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不再找借口掩饰她身上的伤,向他哭诉,她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
菊豆顺利地和天青发生了关系,并出乎意料地有了她和天青的儿子。
这让她喜出望外,让她觉得她的生命中似乎出现了转机。
这种喜悦,在杨外出时意外瘫痪后,达到了顶峰。
她和杨天青不再偷偷摸摸,甚至当着杨的面,行着苟且之事,还说要让亲眼看着她和杨天青的好日子。
但懦弱的杨天青,并没有给菊豆带来她所希望的好生活。
纵观整部影片,杨天青本来有两次机会,带着菊豆,摆脱最后悲惨的结局。
第一次机会,是杨天青独自外出找到不醒的杨。
那一次天青是动了杀心的,他背着不省人事的杨,站在陡山之上,犹豫了很久,要不要把杨人不知鬼不觉地丢下山去。
可天青终究是在封建礼教之下,被压迫了许久的人。
一方面杨对他有养育之恩,他不能恩将仇报。
另一方面,是天大的罪过,他下不去手。
另一次是他发现杨想要弄死儿子杨天白时,发了狠勒住杨的脖子,想要“毁了”杨。
可在最后时刻,还是松了手,放过了杨。
只是十分不甘地对着杨说了几句狠话。
所以,杨就有机会给杨天白洗脑,杨天白也就在耳濡目染之下,变得更加阴郁、暴虐。
杨天白的形象在影片中也就显得十分诡异:
他不爱说话、一双死鱼眼、浑身充满戾气,整个人往那里一站,周围的温度可以下降好几度。
在影片中,杨天白是作为菊豆和杨天青的希望出现的,可最后在封建礼教的教唆下、在菊豆和天青不伦的感情影响下,最终变成了弑父(无论是表面上的亲生父亲杨还是实质上的亲生父亲杨天青)的凶手,也变成了压垮菊豆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以说,在《菊豆》当中出现的所有人物里,没有一个伟光正的人物形象出现。整部影片将人性中所有卑劣的那一面,毫无遮掩地表现了出来。
这种对于人性丑陋的深刻揭示,甚至让人胆战心惊。
这也必然会让很多人感到强烈的不适,无论这种卑劣的人性是否在当时真的存在,这都是十分不美好的一面。
加上《菊豆》在国外疯狂拿奖,就难免让人觉得张艺谋是在丑化国人、取悦外国人。
而且这种侄婶恋的故事情节带有浓郁的猎奇成分,故事内容相当超前。
这就使得《菊豆》在国内饱受争议。
02杰出的视听语言,深刻的人性剖析
菊豆的矛盾就在这里。
即使是再怎么批评《菊豆》批评张艺谋,也只是就《菊豆》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陋作为批判点。
没人会否认《菊豆》作为一部,所表现出来的高艺术水准。
这是《菊豆》在国内备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打光、构图还是色彩运用,都特别精致漂亮,的每一帧、每一个画面,似乎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张艺谋使出浑身解数,想要让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发挥着作用—不仅要具有艺术性,还要有故事性。
毫无疑问张艺谋是做到了的。
以至于有人说,《菊豆》的艺术水平要比《活着》高,仅次于华语巅峰之作《霸王别姬》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比如中经常出现的房顶。
从感官上来说,各个角度、特写航拍都有,远远看上去,有的呈现出来的是江南水乡的古朴风貌,有的是让人感觉到的扑面而来的压迫之感。
每一次房顶的镜头出现,都在视觉上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从故事意义承载的角度来说,中出现多次的房顶,其实也是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的。
整齐划一、庄重肃穆的房顶,像极了压在当时所有人心头之上的封建礼教。
你来或者去、生或者死、喜或者悲,它就那样屹立在那里,千年不倒。
当然,张艺谋之所以把故事放在一个染坊里,也是有原因的。
七彩斑斓的染布,从庄严的鼓楼之中,凸显出来的时候,也是给了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感。
一方面,四四方方的回字形屋顶,规规矩矩,不可逾越,可中间的染布,却色彩缤纷。
暗示着这看似牢不可破、不容置喙的封建礼教之下,那类似于菊豆这般鲜活的生命力正在尝试着破土而出。
一方面,纵使那染布色彩艳丽、美不胜收,可依然稳稳当当被那回字形屋顶,禁锢在其中。
这是不是也是象征着菊豆、天青的结局呢?
渺小的个体,再怎么扎挣,也是挣脱不了这牢固的囚牢的。
当然,中多次的仰拍和俯拍,也是细节满满。
比如的一处高潮部分—挡棺。
在充满仪式感的环节与镜头里,抬着杨的那个鲜红的棺材一次次从菊豆和天青的身上碾压过去,他们也一次次地从棺材底下出来,又被碾压过去。
像极了两人在对面封建礼教之时,不断挣扎、不断屈服的过程。
暗示着本以为封建礼教的压迫会随着杨的死亡而消失,但其实并没有。
杰出的视听语言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固然精彩。
但最让人感觉到张艺谋才华的地方在于,这种视听语言,配合着对于人性的深刻解剖,竟然浑然天成,两者相辅相成。
这也是为什么《菊豆》可以在国外嘉报频传的重要原因—接连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金棕榈奖提名—仅仅只是视听语言的优秀并不足以使得《菊豆》成为一部如此优秀的影片。
03被误解的《菊豆》被误解的张艺谋
你说张艺谋是在故意丑化人性吗?
我倒觉得张艺谋只是将那段特殊时期,被沉重的封建礼教压迫得扭曲的人性给裸地展示了出来。
够直接,够了当。
才让人十分不适。
可“不适”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不曾存在过吗?
掩耳盗铃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大家都耻笑于故事当中那个掩耳盗铃的蠢人,却往往没有意识到,现实中的大部分人,和那个掩耳盗铃的人,并无二致。
故事的背景在20世纪的20年代,一个偏僻穷困的小山村。
存在《菊豆》这样的故事,并不稀奇。因为即使是当代,也时常有媒体爆料出来,在某些个偏僻之地,依然有着让人不解、让人震惊的行为和思想。
张艺谋之所以被称为国师,除了他的影响力和成就以外。
还在于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是带着使命起步的。他们批判、他们思辨。
但他们绝对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故意丑化谁。
与其说张艺谋是在丑化人性,倒不如说他是在批判那个时代。
人生来本没有错,但因为时代,才造就了一桩桩让人痛心的悲剧。
影片里作为封建礼教化身的杨和杨天白,尽管他们是菊豆和天青所有苦难的源头,但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杨终其一生都被压在没有子嗣的大山底下,不仅在家族面前直不起腰,还要面临着百年后偌大染坊后继无人,只能将这产业交由家族的惨淡局面。
在这种执念之下,杨才慢慢变得疯狂和扭曲。哪怕明知道杨天白不是自己的骨血,也因为对方的一声“爹”百感交集,进而放下杀念。
而杨天白更不用说,名义上有两位父亲,但一个只教会他扭曲的仇恨,而另一个则给他带来无尽的屈辱。
杨天白的人性,是一点一点被至亲被这环境盘剥干净的。没有生长在正常的家庭,没有正常的家庭温暖,才最终迫使他走向了杀父的道路。
天白的悲剧,更像是宿命。封建礼教下,人类难以摆脱的宿命。
除了批判时代,实际张艺谋也在唤醒以及讴歌女性意识的觉醒。
影片里,其他人都在逆来顺受。只有菊豆,从一开始就在对命运作出激烈反抗。
选择和杨天青偷情是她反抗的开始。
而在儿子杀死“丈夫”后,菊豆明面上是心灰意冷将染坊烧尽,实则是用燃烧生命为代价,给这象征封建礼教禁锢了她一生的杨家染坊,来了一个彻底清算。
巩俐的这部,真的被误解太久了。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菊豆
《菊豆》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中国电影,改编自刘恒小说《伏羲伏羲》,由张艺谋导演,巩俐、李保田主演。讲述的是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某小镇上的染坊主杨金山续弦娶了年轻姑娘菊豆为妻为传宗接代但其性无能,后侄子杨天青与菊豆爱慕生子天百。杨金山死后,渐已成人的天白后怒杀与母“通奸”的生父杨天青。菊豆万念俱灰,纵火烧掉杨家世代相传的祖业“杨家染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育儿妈咪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ermami.com/451401.html